解析线上招聘的内卷现象与应对策略

2024-12-17
领虹企服
2

解析线上招聘的内卷现象与应对策略

一、线上招聘的乱象丛生 线上招聘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,但也伴随着诸多乱象。 首先是“来者不拒式”的招聘。在各大招聘平台,发布招聘信息的人员五花八门,从公司前台到财务、人事等。他们在招聘时往往言辞简洁,一句“有时间来公司应聘下”便打发求职者。到了约定的应聘时间,众多求职者齐聚一堂,然而接待他们的通常是在公司话语权有限的人员,难以直接决定是否录用,导致求职者首次应聘往往见不到负责人。这种统一时间面试的方式,间接营造出公司高大上的形象,同时给求职者带来心理压迫。 其次是“重复跑腿式”。由于发布招聘岗位的人员并非公司负责人,求职者初次应聘时,对接人仅了解大致情况并阐述公司情况,然后让求职者等消息,再将信息传达给部门负责人。部门负责人与求职者深入交流后,可能又告知求职者需等待总经理的反馈,进行第三次面试。这种让求职者多次跑腿的做法,一方面是企业为了慎重考虑和缓冲,寻找更合适的人选;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迫使求职者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协。 再者是“平台企业招聘薪资水分大”。用人单位在第三方平台常常以高工资吸引求职者,但面试谈待遇时却大幅缩水,特别是高工资岗位,缩水程度更为严重。若求职者理论,企业往往以后期能力提升工资提高来搪塞。 最后是“画大饼模式”。在求职过程中,不少单位负责人为求职者描绘美好蓝图,却忽视了求职者对现实金钱的需求。毕竟实实在在拿到手的工资才是关键,所谓的蓝图有时显得过于虚幻。

二、招聘平台的激烈竞争 招聘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。在“金三银四”这样的招聘旺季,在线招聘平台们纷纷展开“抢人大战”。智联招聘、猎聘、BOSS直聘等在北上广深的地铁站密集投放广告,仿佛在暗自“掐架”。随着年轻一代求职者的成长,求职方式从“投简历等HR回复”转变为“主动和HR沟通”的双向选择,行业热门公司也发生了变化。而且,随着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的私有化退市,在线招聘行业变得更加低调和分散。招聘需求的复杂性使得这个行业难以出现“赢家通吃”的局面,如今行情多变,招聘平台的“钱景”难以预测。

三、线上招聘中的低效率问题 线上招聘还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。回复信息的不及时,导致求职者和HR之间的沟通不畅。约面试的过程拖沓,简历交换、邮件、手机、微信等多种沟通方式并未提高效率,反而让双方容易错过重要信息。招聘JD与面试时的DJ不一致,也是面试少的根源之一。很多看似匹配的职位,实际情况却相差甚远,这让求职者和面试官都感到失望。此外,大部分所谓的猎头推荐并不精准,无法满足求职者的需求。AI招聘虽然带来了科技进步,但在深入沟通和有效回复方面仍存在不足,给求职者带来不好的体验。

四、校园招聘的挑战 校园招聘也面临着内卷的困境。企业在进行线上校招时,千篇一律地介绍公司历史和照本宣科地讲解PPT文案,这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式宣讲已经无法吸引年轻一代。线上校招与线下校招有着本质的不同,线下宣讲会只要与学校协调好,现场人员通常不会短缺。但线上校招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兴趣,他们可能会直接离开。因此,线上校招的每一个环节,从调研、预热、执行到总结,都需要精心设计,内容要符合年轻人的心理特点。

五、互联网秋招的现状 在互联网秋招中,尽管裁员率和失业率上升,但针对优秀毕业生的需求仍然是主流。从历届互联网招聘情况来看,研究生的需求比例远远大于本科生,不少研究生手握多份OFFER,而本科生就业相对困难。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,对人才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产业互联网需要综合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而这些技术人才的培养渠道以研究生为主。但本科生并非没有机会,优秀的本科生凭借出色的成绩和综合能力,依然能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。

六、应对线上招聘内卷的策略 面对线上招聘的种种问题和内卷现象,求职者和招聘企业都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。求职者应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,精心准备简历,提高面试技巧,同时对招聘信息保持理性判断,不被虚假宣传所迷惑。招聘企业则应规范招聘流程,提高招聘人员的专业素质,提供真实准确的招聘信息,尊重求职者的时间和精力。招聘平台应加强管理,优化算法,提高信息匹配的精准度,为求职者和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。只有各方共同努力,才能改善线上招聘的环境,提高招聘效率,实现求职者和企业的双赢。

写下您的评论吧